第127章 争夺话语权(故事虚构)(1/2)
3
u0016林楠笙的话像是预言般,两年后,就在晨曦联手鑫风-亚风的智能风控系统成熟之时。
巴黎、华盛顿、哥本哈根、柏林、东京——一场跨国会议视频正在悄然召开。
会议一开始,屏幕中央弹出一份被特别标注为“Level1-SigaRisk”的情报档案,标题赫然:“GaleBreak——河西走廊风电智能自愈压测成果报告”。
旁白语音冷冷响起:“中国西部,此前长期被归位‘难以大规模智能运行’的区域,完成了毫秒级风控系统的极限压测,并稳定运行十分钟以上——架构依托全国产硬件,全国产算法,全国产调度。这是一次技术奇迹,也是一次战略警告。”
画面切换。
一帧,是唐若曦操作调度系统的实拍画面,手指翻飞,冷静无比。
另一帧,是麦麦提站在70米高的塔筒下,身披风沙,微微仰头望向顶端的叶轮。
会议室陷入短暂沉默。一位国际能源顾问咽下口中的咖啡,低声说:“我们……要不要介入?”
随即,一位西欧能源集团的资本代表皱眉:“如果我们现在还袖手旁观,全球风电定价权,可能真的要东移。”
随着他的话音落下,会议大屏缓缓浮现出三家能源巨头的Logo:维斯塔斯、通用电气(GE)、西门子歌美飒(SiensGasa)。
三方的技术官与风险代表已经秘密达成“联合封锁初步草案”。
目标明确:冻结对中国风电企业的一切核心部件授权,阻断其与国际供应链的对接通道,削弱其在拉美、非洲、中亚等新兴市场的国际融资信用评级;限制其在ISO和IEC等国际标准组织的话语权。
这并非第一次,但也许,是他们最后一次还有可能控制局面的机会。
会议主持人随后点开一份来自丹麦维斯塔斯的旧档案:2016年6月13日,维斯塔斯在天津叶片厂举办其进入中国市场二十五周年纪念典礼。
当时,刚上任的新CEORunevad语气颇为自信:“尽管我们经历风风雨雨,现在已经重振旗鼓。”
他引入曾任GE航空大中华区总裁的博飞,力图重构在中国的本土化战略,借“一带一路”倡议重新渗透中亚、南亚市场。
可惜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从“王者归来”到“边缘再造”,维斯塔斯的中国战略一路溃退。
合作投产演变为被动维稳,中国区年装机容量一度跌至全球份额的6.5%。而对手——国产品牌鑫风-亚风科技与晨曦重工,正借助自主智能调度技术,反向主导全球风电技术趋势。
档案放映结束,一名欧盟议员代表缓缓开口,语气复杂,像是在低声咀嚼往昔的荣耀与如今的失落:“维斯塔斯曾是风电皇冠上的明珠,如今却需依附GE与歌美飒联合抗衡东方技术……这不只是技术代差,这是产业权力的断层。”
对面的美国代表轻笑一声,语调嘲讽:“说得好听。可你们欧盟呢?到现在还在吵是继续砸补贴推进碳中和,还是先保障所谓‘能源主权’。嘴上喊绿色转型,结果德国、法国一个在尼日尔抢铀矿,一个又把退役的煤电站全点了回来。”
法国代表的声音立刻尖锐起来:“你们美国又好到哪去了?每天高喊‘清洁能源未来’,一边挥舞关税大棒封杀我们的光伏组件,一边悄悄复制我们的碳信用机制。你们那些化石燃料游说团,连风电叶片都能说成‘国家安全威胁’!”
美国代表嗤笑一声,冷冷回应:“至少我们还握着核心算法。而你们呢?早就被俄罗斯绑成了能源附庸。不靠俄罗斯的天然气,你们能撑过去年那个冬天?”
欧盟代表的脸色骤变,刚欲反驳,就听一旁东京代表略显迟疑地插话,语气温和却透出一丝踌躇:“我们……不想站队谁,但如果中国已经能自研自控这套系统,是否意味着,他们……在下一阶段,可能不再需要任何外部协作?”
空气瞬间凝固。
欧盟代表盯着屏幕上的“GaleBreak”报告,缓缓吐出一口气:“你们打了两年贸易战,以为能让他们停下来。可现在他们的风电供应链,比两年前更独立、更快、更智能。”
一旁的北欧技术顾问低声附和:“他们已经在西北部署边缘节点矩阵……把风场变成自适应的调度网络。算法,才是未来能源系统的‘操作系统’。”
美国代表的脸色越发难看,声音骤然提高:“所以我们必须保持对关键技术的控制——至少,绝不能让它落到中国人手里!”
欧盟代表毫不示弱地回敬:“不如你们先搞清楚自己到底是想控制石油,还是风电。”
美国代表冷冷一笑,忽然将目光投向东京:“至于你们日本,别以为脚踩两条船就能安然无恙。你们的陆上风电核心算法早已高度依赖外部供应,一旦中国的系统走向闭环,你们会是第一个被排除的。”
东京代表低头沉默,指尖摩挲着一页分析报告,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我们哪里知道中国人竟然提早破译了我们当年的技术……那个年代,他们哪有风电?但那件事就不说了。”
他顿了顿,语气微微转沉:“眼下,他们正在定义下一代风控系统的底层逻辑。”
然后,他仿佛是替全场总结般说道:“如果我们现在不联合起来,他们的风场,将成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核心节点。”
沉默片刻,美国代表终于低声开口,像是在对所有人,也是在对自己发出警告:“一旦这套系统全面部署,他们就不再只是能源生产国,而是……全球能源分配的调度者。”
话音落地,全场死寂。
屏幕上,一道红色加密指令悄然闪现,被同步发往多个方向——
ProjectBckField:启动。
意义尚未公开,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这不再是产业技术的竞争,而是全球能源秩序重构前夜的战书。
——
三小时后,位于瑞士日内瓦的国际能源安全理事会临时会议室灯火通明。
会议桌边,一份份机密电报正从加密终端源源不断地传送至各成员代表的手中。
标题赫然写着:ProjectBckField
行动蓝图·草案(仅限五眼成员内阅)
文件第一页即开门见山:“目标并非中方能源系统本体,而是其算法扩散链。必须切断其‘技术——输出——标准’路径,控制其影响力外溢速度。”
美国国家能源署(NESA)首席顾问克雷格指着屏幕,语速飞快:“我们现在面临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供应链战争,而是算法秩序的霸权重塑。他们的系统一旦进入第三方国家风电平台,就意味着我们将无法再从数据端介入调度层。”
“你是说……”英国代表皱眉。
“是的。”克雷格冷笑,“我们将失去调度权。”
这四个字,如冰水入骨。
法方代表放下文件,压着情绪问:“我们已经授权英荷数据云节点接入他们的西非风场项目——难道现在要强制退出?那是整个欧盟对外绿电投资框架的支柱。”
“别做梦了。”克雷格语气锋利,“我敢肯定,他们早就在构建自己的跨国算法域。你们那几个数据节点……现在更像是他们的‘训练样本库’。”
一片沉默中,屏幕上切出了一张全球风电项目分布图——红点密布中亚、中东、非洲东海岸,连接着一串串跳跃的蓝线,正是GaleBreak系统部署节点。
东京代表低头不语,手指拂过手中纸页,轻声开口:“他们的算法不仅自适应气流,还开始自我优化功率预测模型……这是我们尚未解决的问题。”
“你们当然没法解决。”美国代表毫不客气地插话,“你们陆上风场算法核心包早被GE收购,海上平台模块靠欧盟捆绑认证,哪怕你们想自立门户,也没那个生态和算力。”
克雷格话锋一转,抛出核心条件,“美国将开放‘Triton-V’风控模型部分权重访问,欧盟若同意同步构建封锁标准库,我们可以共建‘全球绿色算法准入协议’。”
“准入协议?”欧盟代表冷笑,“这不过是你们换了说法的‘算法封锁’。一纸标准,谁不服谁出局?”
克雷格不置可否,只是盯住欧洲人:“或者,你们可以等他们先来定义。”
欧盟代表沉默良久,最终低声说了一句:“我们需要时间……但我保证,这不会太久。”
与此同时,天津某处地下数据中心,唐若曦正坐在光影交错的冷气机房中,望着眼前屏幕上一串跳动的代码。
她身旁,是刚刚传回的异常日志分析——一段看似正常的预测指令中,插入了两个不应存在的逻辑跳转,绕过了主控节点沙盒限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