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有客人至,早些回家(1/2)
水量萎缩,达到一半以上的清水河上,程似道站在小船船头,船行向东南,一路看去河岸两边的庄稼地里有金灿灿的庄稼。有些地里,百姓正忙着收割已经成熟的稻子,有些地里却依旧未见人影出现。
作为一地的父母官,其实,他已经知道远离河岸的那些乡镇,今年秋粮面临绝收的情况。可是,他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老天爷闹干旱,他能做什么?
这几十年来,内南方地区人口快速膨胀,就永兴县来说,二十一年前的黄册上,人口总数才十七万多。可是,去年统计黄册时,人口总数已经达到三十万了。
人口这么快速的增长,原本是好事儿。可是,可用于耕种的土地,增长了多少呢?从鱼鳞册上看,他只看到增长了一万二千多亩,其中九成以上还是山区乡镇里增加的。
今年遇上旱灾,山区乡镇那些百姓哪里有办法可想。
他已经能预见到,接下来各地因为旱灾的出现,导致地方上大面积上演土地兼并的场景。
此番,他决意要到沙洲村来查看秋季水稻的收成情况,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因为沙洲村在夏收之前修建了两个引水水车。
他想看看那两个引水车,究竟给沙洲村那六七百亩水浇地带来了什么改变。
同时,那个闹得县尉和主薄都出面要阻止修建的河坝,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他也要一探究竟。
看着逐渐缩小的河面,程似道无奈的摇头。
“小伍,沙洲村那边派人去通知他们了吗?”程似道开口问道。
在他身后有一个面容相对清秀的年轻人,此人听到程似道问话,点了点头说道:“老爷,我们出门之前,已经安排人提前来了梅沙圩。若是没出意外的话,他们已经通知了沙洲村。”
“好,前天我听谢夫子说起沙洲村的水稻,今秋又增产了,这才想着必须来看看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看看他们又给我带来什么不一样的感观。”
程似道像是在和小五说话,又像是在自言自语。
“老爷,您总是忧心治下百姓,这等官心实在是永兴县百姓的福气。”
闻言,程似道呸了一句说道:“打住吧你,我可不想听这些没用的恭维。”
“是,小的说错话了。这永兴县的百姓,已经很多年没有遇到过,如您这么真心关注老百姓福祉的父母官了。”
听到这里,程似道摆摆手,小五立马闭上了嘴。
若不是实在要用这小子,查看密溪河修建河坝的账目,程似道真不想带这小子来梅溪圩。
没过多久,船行至梅沙圩码头。
梅沙圩。
谢秀儿今天确实比前些日子晚了一刻钟开门营业,不过因为晨霜的影响,人们的作息时间有所推迟,一些码头上采买食材的商人也推迟了出门。
由于清水河水位下降严重。八十石的货船通行都有可能在河床上搁浅,绝大多数船工便也只能歇业。连带着码头也没了活计。
居住在梅沙圩附近的码头工人便纷纷回家等着收割庄稼。只有少部分居住在外乡的码头工人依旧留守在码头附近和各地仓库中等待货主安排活计。
因此,谢秀儿的回味小食铺子,其实只要供应给圩里那四五个小饭馆和两大饭庄便可以了。
忙碌到巳时三刻(差不多上午九点半到九点四十五分)她终于将昨日各家饭庄订购的食材烹饪完成。
正要坐下来歇息一会,门口进来一位十二三岁的小子。
“姑姑,你在忙吗?”
来人一进到铺子里就问。
谢秀儿一看,来人是她堂哥谢昌盛的儿子。
“东正,你来了。快坐。”
谢秀儿站起来示意侄儿寻凳子坐。说话的功夫,又转身到了灶台上选了一碗刚刚出锅的油炸五香回锅肉。
谢东正却不落座,而是腼腆的站在铺子门口。
“姑姑,你别弄了,我说会话就走,今日家中开镰收谷子。大伯让我给你带个口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