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芳明1128 > 第868章 明州放榜

第868章 明州放榜(1/2)

目录

永乐十一年三月,明州风微,雨丝斜斜。

一列身穿灰布长衫、头束简巾的士人自海防街转入长庆坊——这里本是旧日的盐帮会馆,如今已改为「明州成人大考补习中心」。木门上新刷的红漆尚未干透,门联对句写着:「三年寒窗未负志,七日苦读犹追光。」

门内,一堂已坐满人。讲台上,一位女讲师身着新式教师制服,正书《明法纲要》于黑板,其字遒劲,语音清晰:「请诸位牢记,《大明宪诰》规定,选举权来自通识资格,而施政之理不再限于‘经义’与‘三纲五常’,而是……法理、政体、算学、文牍。」

堂下一片悄然,几位白须老秀才满脸通红,手中粗糙的笔杆早已磨平。有人小声咕哝:「今人不读《春秋》,竟能做官乎?」旁边一位年轻些的皂衣胡商子弟嗤笑:「读《春秋》治不了码头税,算不出商粮盈亏——你想入震旦,先过我这关吧。」

灯火通明的夜读室内,士子们一桌一灯,有人攻习《算术八题》,有人抄写《内阁答辩稿》范本。墙上贴着《震旦大学招生通告》:

【震旦大学——开天下之学】

本年开设:国政科、财政科、法律科、贸易科、建设科、史地科。

招收对象:

一、完成七年制义务教育者;

二、参加本届成人大考通识试者,经「偏榜」录取者可入读。

三、前宋科举秀才,须修满「新式通识三纲」——《宪制概论》、《明制礼典》、《算学与政用》

一位姓罗的老秀才轻声念道:「‘修满三纲’,说得轻巧,老朽五十有七,哪还记得‘直角三角形’是什么鬼物……」

身旁一位四十来岁、面容黝黑的胡商子弟拍了拍他的手:「罗老莫怕,我是回回人,从没读过孔孟,不也得从《声调与笔顺》读起?大明天朝开了这门,咱们就别做躺着骂娘的人了。」

钱玉坐在纸堆成山的筹办室中,看着方梦华手批下来的一封便笺:「前宋秀才未必无用,关键能否补足新识。请将成人甲榜中前五十名士子之卷送我一观。震旦之名,当不负震古烁今之志,亦要容得下愿学之人。」

他合上纸,对身旁的招生官说:「咱们上海的那批建筑工地胡商子弟,今年就靠震旦来收容了。至于那些还在写‘天命论’的老秀才——要不要成国之才,就看这次了。」

榜单张贴前,一大一小两张榜:一为「正榜」(正规中学生)、一为「偏榜」(成人考生)。围观者如云。正榜前明州中学学生欢呼声四起,有人已被金陵大学经管学院录取,有人进入明华大学工学院。

榜单揭晓的那一刻,大堂前万人空巷。

两侧高悬的《正榜》《偏榜》一左一右,红榜金字、条目密密,一字一句如天命雷霆。人群推挤中,有学童扯着父母的衣角跳着指榜、有记者笔走龙蛇记下第一时间的结果、有家长哭笑交错喜极而泣——而更多的,是来自各地的士绅与南宋余秀才们,神情复杂、眼中难掩沧桑。

一纸榜单,像一块落入江面的石,激起千层浪。

「吴淑姬!是她!」

「舟山那个孤女,不是说她五岁才识字吗!」

「榜眼万素梅也不是出身官宦,她是从灾民营考进明州小学的!」

「探花汤思退……好像还是个……男孩?」

围观群众中,讨论声愈发激烈,而不久便有《明报》《海国日新》《女学之光》等报社的编采记者迅速冲回报馆,标题已经构思妥当:

《新朝首科,女儿当道?——教育改革背后的阴盛阳衰》

《从灾民少女到天下状元:吴淑姬的七年崛起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