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 第364章 秦王加倍

第364章 秦王加倍(1/2)

目录

第364章秦王加倍

突厥处罗可汗的返场演出,让长安局势骤然紧张。

一场风暴在无声的酝酿,李逸也被卷入其中,虽然廷议时没有人对李逸质问,可朝中不乏有人想踩着李逸上位。

李仲文谋反案的调子定下后,许多官员弹劾李逸。毕竟在撤消并州总管府前,李仲文只是检校并州总管,李逸仍是正式的并州总管。

更何况,李仲文在李逸麾下一年多时间,并州兵将,大多是李逸之前的旧部。

面对突厥处罗可汗的入侵,并州两万兵马不敢放一箭,李仲文甚至还给太原城下的处罗好吃好喝招待,又送钱帛,甚至默许他的人带着两千匹马一万多头牛羊南下送去给王世充。

这些事情,他们要追问李逸责任。

好在弹章递入宫中,最后全都留中不发。

李逸却也已经看到了这巨大的危险,

一招不慎,他就会被撕的粉身碎骨。

出征之前,

李逸干脆闭门谢客,每天多陪陪妻儿。

先前李大亮提出的李孝恭他们三路齐出的计划,上呈皇帝,经过廷议后也得到同意,朝廷已经正式传旨信州金州通州黔州等地,组建荆湘道行营,以李孝恭为行营总管,李靖为行军总管兼摄行军长史,李瑗为襄州道行军总管,黔州刺史田世康为辰州道行军总管,峡州总管许绍为峡州道行军总管,共击萧铣。

李逸兵出武关,朝廷也召黄州总管周法明,光州总管卢祖尚各出兵协从。

朝廷在频繁调动兵马。

因处罗劫掠,河东也难以安宁,皇帝派太子出镇蒲坂,在河东重新调整部署兵马。

杜十娘因为李逸终于答应了等凯旋后就纳郑氏女为媵,也终于消气了。

“这征战几时休啊,阿郎刚回来没多久,就又要出征了,妾身嫁来快两年,都还没能怀孕,

是不是身体有什么问题,要不要找大夫瞧瞧。”

“先前不是请杨药监看过吗,你身体挺健康的。”

“可妾身也按阿郎的法子算着日子,上次那三天一天没歇。”

李逸安慰她:“这也是有概率的,哪有一发就中的。”

“可阿郎长年在外,妾身又有哪有机会。”

“你还这么年轻,急甚呢。”

“疏影有了,三娘也都号脉有喜了,你说妾身能不急吗,别人还都以为妾身不能生呢。”

十娘依偎在他怀里,诉说着平时抱着平安如意李淑他们时,多希望是自己亲生的。

“新罗婢不也还没怀嘛,那两胡姬在河东侍候我大半年,也一样没怀,这事不急的。”

“你是不急,你都有两个孩子了,现在又怀了两个。”十娘掐了他腰上肉一把。

李逸直吸凉气。

“要不现在试试吧。”

“可你现在安全期。”

“妾身觉得阿郎说的那个也不一定准的,试试嘛。”

年轻人就是身体好,轻松两番战。

“你想生几个孩子”

“我想生十个,八个儿子两个女儿。”杜十娘瘫软在那。

“为什么是八儿二女”

“家族兴盛就得儿子多,女儿则是可爱。两个丫头,有八个亲哥哥宠爱,多好。”

李逸抚过她光滑平坦的小腹,“生孩子很辛苦的,肚子上可能会撑破留下妊娠纹。”

十娘倒是不在意,“将军百战,身有伤疤,又有什么呢。同样的,女人总要生孩子的,有纹也不算什么。”

“这次阿郎再带上两胡姬吧,身边总要有人伺候。”

“不了,这次打仗,跟去年守城不一样。”

“那阿郎到时在那边,挑选几个当地豪强大户之女纳为妾侍,或是安定的时候,我再让三叔送几个奴婢过去。

有个事要跟你说,之前你让独孤家女眷写信回家,如今差不多都回信了。

我原先给你选的虞氏、郭氏两独孤怀恩的年轻妾侍,她们家父兄派人回复,说希望她们就留在晋国公府上,还说若是能被阿郎看上,是她们福气,

她们家还都送了些礼物来,说以后家里会来看望。”

这个结果,有些出乎李逸预料,本以为她们娘家人会愿意把人接回去,毕竟曾经也是名门豪强大户女子,沦落为奴婢也很悲惨,有机会能接回家,家里也不缺她们一口饭吃。

谁知道她们家居然更愿意人留下。

“独孤家呢,难道他们家也愿意自己家族女子沦为奴婢”

“独孤家未出嫁被没为奴赏赐到咱家的女子,其实大多已经定婚了,这一获罪为奴,原未婚夫家也都是悔婚了,

独孤家就算接她们回去,也难再嫁什么合适人家,大抵是只能出家,或在家修行的,如果阿郎有看上的,愿意纳做妾,独孤家也是愿意的,

要是阿郎看不上的,他们也愿意赎回去。”

独孤家的妾侍,和独孤家的女儿,各家的态度还是不同的。

独孤怀恩被抄没的女眷不少,毕竟独孤怀恩的兄弟、子侄俱被牵连,妻妾、女儿、儿媳等俱被抄没。

“不管是独孤家,还是其它家的,也不论年纪大小,愿意接回去的,就让各家接回去,也算是交个朋友,也不需要什么赎不赎金,咱家也不缺这点钱,

若是不愿接的,那就留下,给她们安排力所能及的事做。”

各家抛弃她们,李逸也不可能还特别供应,那就只能在李家为奴为婢了。

“妾身和姬氏她们商议后,觉得如果不愿接回去的,那年轻漂亮,知书达礼的,就先在阿郎身边侍候,若是有了孩子就再抬举给为妾。

年纪稍大点的,可以安排给以后家里小郎小娘们做保姆、管事等,毕竟大户出身,多识文懂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