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8章 伐蜀大计(1/2)
第528章伐蜀大计
刘封没有想到,陆逊的意见得到了诸葛亮、庞统、杜畿、杜袭、顾邵、韩暨等人的一致同意。
文臣尚且如此,更别说武将们了。
也就是太史慈、赵云、贺齐、高顺、贾逵、周瑜等人远在各地,否则恐怕他们会比这些文臣们更为积极踊跃。
刘封心里也有些明白,当臣子的有立功心总归是一件好事情,而且陆逊、诸葛亮这些人,也不是那种先私后公的性子,可见这件事情还是可行的。
不过刘封并没有一口答应下来,而是将诸葛亮、庞统、陆逊等人调了回来,由他们全权策略此次平蜀计划。
要求是第一隐秘,第二可行,第三是稳健。
任务交代下去之后,刘封就继续西去,重新开始巡视新建各县。
等到十二月下旬时,刘封已经抵达襄阳。
除了会稽南部实在太远,交通不便外,其他丹阳、豫章新建的各县,他大多都走了一回。
视察相当成功,刘儿营出身的绝大部分官吏都没有被金钱权力所腐蚀,这倒不是这些人个个都是大公无私,而是刘封多管齐下的针对性举措。
刘封不但早在教育中就教导过这些人,同时也列出了豪强劣绅常用的腐蚀手段。
刘封采取的针对方法,一是高薪养廉。
作为后世人,刘封对明朝的官俸制度实在是不敢恭维,如此刻薄的俸禄制度只会对贪腐形成助长的效果,而不会有半点正面效果。
当一个县令连家都养活不起,你指望他不贪腐,有可能吗
整个大明朝恐怕也就出了一个海瑞。
反倒是野猪皮当政的时候,雍正搞的养廉银制度,的的确确是起到了一定的遏制效果。最少这个养廉银制度让原本不想贪腐的官员有了立身的本钱,而不是迫于各种无奈被拖下了水。
刘封当政以来,徐州全面加薪过两回,每次加薪幅度高达一成,但这一成的增额,其中六成是加在了底层,三成加在了中下层,上层几乎没动。
而且考虑到货币问题,刘封对势力内范围的官吏准备的是以粮食为主(占一半以上份额),辅以布帛(占两成),食盐(两成),货币(一成)的薪酬组成结构进行发放。
尽可能的考虑到了粮食涨价,货币贬值的因素,从而使得中下层官吏的生活待遇不降反增。
因为刘封很清楚,真正最辛苦,最干事的,始终是中下层官吏。
税收需要他们统计人口,田赋需要他们下乡清丈,只有给他们足够的生活资源,虽然未必能让他们善待百姓,但至少能保证他们做事的动力,以及对上层的顺从了。
当然了,凡事都有两面性。
刘封的确给出了诸多好处,提升了官吏的待遇,可同时对贪腐的惩处力度也大大增加。
不但增强了郡级督邮的巡查权力,而且还鼓励百姓上访,并特地增加了一个职能部门,负责处理相关事务。
对于贪官污吏,刘封的惩处很是严苛,两千钱以内,退赃罢官罚款,两千钱以上抄家。
如此严苛的惩治,甚至引来了刘备的关切,但依旧被刘封给顶了回去。
强大的反腐力度,加上优厚的待遇,再加上对地方豪强的打压和训诫,使得刘封境内的税赋征收力度要远远超过刘备、曹操和袁绍的地盘。若是再算上火耗,那更是甩开他们几条街了。
多管齐下的后果就是,刘儿营出身的官吏们都深知刘封最恨贪腐,反腐力度又空前的强大,这些人作为刘封的嫡系,上升通道相当宽敞,只要有才华有功劳,就能立刻进入刘封的眼中,随后被擢升提拔,也就犯不着贪那点小钱了。
倒是一些老牌的士族豪强出身的官吏,反而会栽在这上面。一审之下,十有八九还都觉得自己没有贪腐,这些都只是地方规矩而已,实在是可笑之极。
一路上,刘封开革了一个县长,下狱了两个县长,一个县尉,另有七名主簿、功曹被抄家,又厘清了一遍地方。
到了襄阳之后,诸葛亮、庞统、陆逊等人早已经在这里恭候了大半个月了。
在这段时间里,他们拿出了一份入蜀初稿。
这份入蜀计划初稿中,确定北守南攻的大方针。其中,太史慈、赵云两部都是不能动的,不但不能动,还要分出部分兵力替换周瑜所部。
这次入蜀作战的主力,便是蒯越、周瑜、贺齐、高顺以及水军。
其中水军是重中之重。
这里就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在东汉末年,除了江东和荆州势力外,其他都不怎么重视水军。强如袁绍,麾下的水军别说和荆州、扬州水军交手了,就连益州的刘璋水军都打不过。
袁绍、曹操普遍不重视水军,自然也就不会注意刘封麾下水军的动向。
比起水军,他们无疑更重视太史慈、赵云、贾逵等军,细作探报也多往这几处地方扎堆,这两年里,已经被刘封逮到了十几次,人数也多达四五十人。
这次出兵,以诸葛亮、陆逊、庞统计算,最少需要动用六部水军,要是能够更多,那自然是多多益善。
其中半数走长江,另外半数走南面水系。
长江就很简单了,就是自巫县出发,一路朔江而上,不断攻拔据点即可。
这一路可不好走,沿途关隘据点无数。
仅仅是长江上,就有鱼复、朐忍、临江、平都、黄石、枳城、江州等关隘重镇。
除此以外,进入蜀中汉水后,尚有垫江、安汉、德阳、广汉、涪城为阻。
若是走湔水的话,一样也有符节、江阳、汉安、资中、牛鞞等地为阻。
这些县邑、关隘尽数都在江边,因此水军乃是重中之重。
而且因为长江三峡的缘故,逆水而上时,大船很难行进,尤其是楼船,那更是不能成行。
因此,艨艟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结实厚重的艨艟,吨位又不算大,可又能同时承载二十至五十人,显然极为适应此次行动。
刘封看罢计划书后,觉得诸葛亮、陆逊、庞统等人的思路是正确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