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回京之日(2/2)
落座之后,张庭恩迫不及待的开口:“塘沽的煤矿好说,毕竟比较远,石景山的铁矿,内阁不好让步。”
师徒二人很有默契,说话非常的直接。
“无论如何,央行一千万元的烂账没收回,就两块地和一堆欠条,学生所为,不过给朝廷留下点颜面。现在内阁与陛下的争执意义不大,关键还是后续的开发。别到时候石景山练出来的钢,价格上比好几千里外运来的苏钢贵,那才是个笑话。”
这个是一定要提醒的,成本的控制。
张庭恩听明白了贾琏的意思,仅仅是工人和建厂的成本其实占比不高的,贾琏怕的是,明明一文钱一块的砖头,账面上记的是三文五文,甚至更高。还有就是工程款,这些也都是官营企业容易出问题的地方。
“嗯,你说的对,为师还想着,是不是跟研发厅那边先拉拉关系,保证今后产出的钢材能有个保底的销路。”张庭恩看似在说笑,实则是当真。
贾琏听了忍不住叹息道:“我的恩师诶,您就别操这个心了。这钢厂要是官营,能不能竞争的过遵化铁厂都不知道呢。”
张庭恩听着微微皱眉:“怎么,你反对官营”
贾琏摇摇头:“那不能,学生是官营最坚定的支持者,问题是,铁厂这一类民间已经成规模的产业,官营企业如果不能在技术上有所突破,生产说性能更优质的钢材,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只是生产普通钢材,很难与民营企业竞争。所以啊,两条退走路,一个是加大研发投入,在技术上实现突破,一个是官督商办,但如何经营,作为监督的一方,只要监督好账目就行,生产经营,绝对不允许插手。”
“你等一下,为师记性不如以前了,你先写下来。”张庭恩抬手招呼,贾琏坐下,提笔写下一些纲要。
“你说的技术突破是怎么回事”张庭恩看着贾琏在写,忍不住提问。
贾琏停下笑道:“举个例子,弹簧钢板,用于马车减震的,西洋已经有先例,但在学生看来还不成熟,所以委托研发厅的技术部门,进行了一些相关的实验。一方面在质量上通过添加不同比例的其他金属,冶炼合金钢,另一个就是在结构上,以前都是一块钢板,现在能不能多叠加几块呢年前,学生收到了拉瓦锡先生信,在他和夫人的帮助下,解决了新钢材的配比问题。”
“你的意思,如果新铁厂官营,以这种新技术入股还是让官方买断新技术”
“这个可以商量,学生只是不想如此优质的资源浪费了,生产上无法匹配巨大的投入。”贾琏没明说,指的还是央行的问题。看似是李元的问题,内阁作为股东,派除的监督人员就没责任么不但有,还不小。只不过承辉帝出于对李元的失望吸引了注意力,对这个问题不够重视。贾琏则不然,他很清楚央行的结构,甚至内阁在央行出事的问题上,富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你们派出的监督人员,发现问题没有,如果没法先,那是无能。如果发现了不阻止,就是失职。
所以,贾琏看似答非所问,张庭恩还是明白他的意思了,这是在善意的提醒,别等承辉帝回过神来,发现责任不能算在李元一个人身上的时候,再想挽回承辉帝已经留下的恶劣印象,那就难了。
听懂之后的张庭恩,顿时出了一身的冷汗,此前他还真的忽略这个问题了。原因也很简单,李元是皇帝继承人之一,这个身份让人容易产生错觉,失职的不仅仅是监督的官员,内阁大臣们也有巨大的责任。尽管这其中很大的责任在前任内阁身上,发现问题却是在现任内阁时,所以现任内阁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不是你不说就不存在的事情,如果现在不趁容易解决的时候处理,以后搞不好就变成无法解决的顽疾,造成皇帝与内阁之间永久性的伤害与隔阂。
张庭恩主导的内阁,力主变法,尽管连连受挫,但大方向上一直在坚持。站在贾琏的角度看问题,变法是必须的。否则最多二十年,整个高层都是一堆只顾着眼前利益的烂人时,帝国就没法自救了。想要改变局面,就只能暴力革-命,砸烂一切重新建设。
(ps:这个道理看看现在的灯塔就知道了!懂王一开始想结束俄乌,敲诈乌克兰,结果失败了,接着想搞什么星门计划,dp横空出世,ai神话破产。真就是想用温和的手段,发现一点手里没牌可以打了,黔驴技穷了,才用上了关税牌。使用这张牌,意味着使用者自认处在被动防御状态。还是那句话,神是不能流血的,世界霸主亮血条了。懂王的赢学,只能骗到他的支持者。)
反应过来的张庭恩真的急了,挥手撵人:“我这就去见陛下,你去玩吧。”
贾琏苦笑一下,出来转了个弯,敲了敲次辅的门。
开门的是林如海的常随,见了贾琏,常随的脸上笑成了干菊。
“侄少爷来了赶紧请进!”
近亲不近亲的,贾琏真的无所谓了,这个时代就这样,你非要矫情,大家都不好过。
林如海看见贾琏时,他必须端着。不为了自己,为了黛玉也要端着。
“嗯,来了,坐吧。”林如海坐着没动,生受了贾琏的大礼。
贾琏落座之后,林如海看着他,表情缓和了一些道:“苏州的事情,我就不说谢谢了。”
贾琏知道他的意思,但怎么说呢,贾琏真没特别对待林家。只是在林如海看来,没有特别对待林家,那就是对林家的特别对待。
“林家这些年太顺畅了,族内上上下下,有点不知道深浅了。这次你去苏州,算是给他们提了个醒。在朝廷的军队面前,民间那点财富,屁都不是。只要你愿意,林家就是一块随意享受的肥肉。”林如海说的很直白,贾琏很认真的点点头。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句话是写在课本上的,初中时就学过了。
当下的制度决定了,新兴的工商业,在没有完成改变的现行制度面前,弱不禁风。
关键这个新兴的阶-级,虽然有一定的先进性,但其本性太过恶劣。
中原王朝自古有重农抑商的传统,并不是像某些up说的那样,什么认识到了商人的危害性。而是因为生产力低下,你有那么多人口需要养活,有那么多土地需要人去耕种,所以商业一旦吸收了太多人口,统治者的地基就动摇了。中央集权制度决定了,皇权对任何威胁其统治的力量,都会格外的警惕。欧洲中世纪真正的统治者是教廷,皇大一统之后,互通有无的价值被大大的削弱了,商业更多的作为一种必须存在的补充。
这个问题要讲清楚,太浪费时间了,这里就略过了。大家知道一切行为底层逻辑在中央集权的皇权就行了。
站在贾琏的角度看问题,现在的大周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这种改变的初期阶段,是吏治。
有了良好的吏治,才能谈其他。
张庭恩之后,接班人一定是贾琏,所以,必须要保护好这股新生力量,这才是贾琏为何没有大开杀戒的原因。
实际上在江南这些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工商业与士绅之间,牢牢的绑在了一起,是多位一体的存在。
以明朝为例子,为何收不上商业税你看看天启年间的众正盈朝都是什么人就知道了,东林党那帮人背后站的都是什么人
真以为高攀龙开东林书院是自掏腰包么笑话!
真以为东林书院门口的楹联是无的放矢么
人家的初衷就是奔着政治去的。
中原王朝是个经商的人,都是以吕不韦为榜样的。
“行了,你赶紧回家吧,都在等着你呢。”林如海说完了该说的话,直接撵人了。至于贾琏和黛玉的事情,不急于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