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明:我!千古一帝,开局登基 > 第六百二十四章 遥遥领先

第六百二十四章 遥遥领先(2/2)

目录

这就是她穆英的心思。

除了这样的嘉奖仪式外,最令穆英所忧虑的,还是新路军所占领地区的治理。

她的手下,基本都是武将,让他们冲锋陷阵,奋勇杀敌还可以。可是让他们来治理这郡县的民政,管理万民,却是不可的。

术业有专攻,类似这样的政务,还是交给那些文官比较好。

可是因为这场的战争,高句丽损失了不少的文官。

那些忠诚高句丽的官员则是战死了不少,而且,就算活着有一些还隐居了起来,不再出仕。

对于这些人,穆英倒也不会热脸硬贴上去。

这天下离开任何人,都照样会正常转的。

除了这样的官员,还有一批的高句丽官员实在是不得人心,他们贪污腐化,令百姓怨声载道,民怨四起。

像这样的官员,又能如何能让他们来治理呢?

若是那样的话,岂不是硬逼着高句丽的百姓继续造反你,推翻他们吗?

这怎么行?

所以,这样的官员非但不能用,而且,可以的话,还得杀掉一些以此赢得百姓对大明的归顺。

让他们知道,如今哪怕是大明帝国统治他们,依旧是为他们着想的。

如此一来,就剩下另外一类官员了。

这类官员大都是有些能力,当看到别无办法之后,便选择了投降归顺。

这类人比较识时务,而且,又深得一些百姓的心。

这样的情况下,当然也就先用这些官员了。

可是这样的官员,就算全部使用了,还是要差上一些的。

而且,这些官员终究以前反抗过大明,虽可以用,但有些却不能作为主要的官员。

所以,这就是穆英比较发愁的地方。

这就是穆英所担心的地方,用那些高句丽投降的官员为主官的话,实在是一种豪赌。

她不想用将士们血汗换来的地盘,去赌这个未知的可能。

否则的话,说不定又是一场战争。

所以,哪怕用了那些投降的官员,她也不会完全把所有的权力,都放手给他们。

这是一种怎样的结局,她不知道。

而今,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城池的军权定要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里,同时也要形成一定的制衡。

甚至,不同的地方高句丽官员,要进行异地的调动,最大限度的保证他们不会相互勾连到一起。。

她的这个担心,也同样是其他将帅的忧虑,他们占据了各地的城池之后,只能暂代郡守职能,用手下的文人,或者一直关系比较好的高句丽官员。

可他们暂时还不能完全的放权给他们。

这不是不信任,而是稳定高句丽政局的必要手段。

在这样的形势下,就得需要这样做才行。

好在他们都向皇帝陛下呈上去了奏折,相信那些朝廷的文武大臣很快就会想出对策的。

他们只希望朝廷赶快派一些自己的官员来。

如此一来,也能与这些高句丽本土的官员,达成一定的制衡,唯有如此才是长久之计。

当然,这需要一段时间,而且还不算短。

在这个关键时期,他们这些统帅也不能闲着,虽然不善于治理民政,刑事,可基本的治理策略还是懂得一些的。

而且,就算没有吃过猪肉,还是见过猪跑的。

寻常的手段还是可以的。

比如用传统的科举取士方式,这样的也是适合高句丽本土选拔官吏,反正他们以前也在这样的尝试。

现在正好使用了,也算是继续推行了。

这样做的目的,有二,一是能把选拔官员的权力,进一步的集中到大明帝国朝廷的手里。

二是选拔的官员,无论是个人的修养,还是学识都是出众的。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官员需要学习汉家的文化,认同他们的思想方式。

这无疑是最为主要的。

也是将来能够进一步统治高句丽长治久安的重要方式。

这些将帅本以为公告张贴出去之后,不会受到多少人的欢迎和附和。

无论如何,他们终究是外来者,占据了高句丽,成为了他们的统治者。

虽说很多的理由,都是冠冕,可事实就是事实,这点谁也不能否认的。

这也是众多将帅担忧的原因所在。

不过,令他们感到奇怪的是,当他们把公告张贴出去之后,短短的一天功夫,就在各地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特别是中下层的读书人,一个个更是欢欣鼓舞,齐聚到了各地的府城。

通过他们疯狂的欣喜言语,这些统帅终于知道他们为何那么疯狂了,原来,一直以来,虽说高句丽一直实行儒家文化,甚至也尝试过科举取士的方式,。

但是学习汉家文化,只有那些达官贵人才能学习啊。

目录
返回顶部